塑料产业在困难与挑战中崛起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会长廖正品解析我国塑料产业的强盛之路
先是国际原油价格的暴涨,后是国内出口退税、劳动法、限塑令等政策的出台,紧接着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再加上现在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就在中国的塑料产业准备做由大到强的冲关时,这一朝阳产业却遭遇了接二连三的挑战。面对如此多的困难,中国的塑料产业该选择怎样的突围方式才能真正地走上强大之路?对此,记者采访了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会长廖正品。“不可否认,当前世界经济的衰退以及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确实给正在奋力前行的中国塑料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中国的塑料产业目前已经具备了坚实的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此同时,塑料制品也已渗透到人类生活和世界经济的各个领域,成为支撑现代高科技发展的重要新型材料之一。因此,我依然看好塑料产业发展的前景。”廖正品说。
他介绍说,中国塑料产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改革开放30年来始终以年均10%以上的增速快速、稳定、健康地发展,塑料原、辅材料的规模化、多品种生产,塑料加工机械与模具装备的整体技术水平,塑料制品的研制开发及应用的深度和广度,都已步入世界先进大国行列。即使在全球爆发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塑料产业仍然保持了增长态势。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塑料制品产量达到3713.79万吨,同比增长10.10%,完成总产值(现价)9638.36亿元,同比增长20.86%。其中塑料建材表现最为突出,塑料板材、管材、型材总产值达2143.00亿元,同比增长32.29%。
廖正品会长指出,去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在给塑料产业带来了冲击的同时,也给产业的调整提供了机遇。中国塑料产业整体技术加工水平还有待提高,低端产品占有较高比重,生产商以民营中小企业居多,塑料制品的出口依存度较高。去年以来,国外需求的大幅消减给国内的一批中小企业带来了生存危机,企业纷纷减产、停产。然而,正是藉此契机,塑料产业也迎来了调整、优化市场格局和企业格局的最佳时机。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为了保持国内经济的平稳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和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今年1~4月的经济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出现了回暖的信号。房市、车市成交量的快速反弹,提振了国内的消费信心,展示了国内消费市场的潜力和空间,这也使与之配套的相关塑料制品企业看到了希望。尽管出口形势不容乐观,但国家推动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经济和技术创新步伐的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提速、城市化率的提高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等都会促使国内消费市场继续拓展,对塑料管材、塑料异型材等消费市场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将直接推动塑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谈及未来几年塑料产业的发展方向时,廖正品强调,今后几年我国塑料产业将重点加强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行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强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并建立起较完善的行业创新支持体系;在重点行业技术装备国产化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开拓内需产品和市场,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实现市场多元化。
廖正品会长进一步解释,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要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发展方向,开拓新的应用领域,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因而需加强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为此,要建立健全大、中型企业的技术中心,加速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运行机制。另外,塑料机械和模具的设计与制造水平是决定我国塑料制品能否加快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要切实加强对引进设备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同时采用合资生产等多种合作方式以及购买必要的制造技术的方式,着重提高塑料机械及成套设备的设计制造水平。比如,开发精密的大型注塑机,复合和大型中空成型机,平挤出塑料薄膜、片材、板材生产线,拉伸和共挤出设备等。
同时必须抓好微电子技术在塑料机械上的应用开发,逐步实现注塑、挤出、中空、压延4类基本成型加工机械主机及后续设备程序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开发,以提高塑料机械的控制水平。标准的制(修)订和品牌建设也是塑料产业当前应该着重抓好的两项工作。先进标准的制订与采用对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提高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能力。面对国内市场逐步全球化联动、竞争加剧的局面,打造有影响力的中国品牌,更是我国塑料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实现长远发展目标的有力手段。
廖正品会长乐观地表示,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只要善于把握机遇,勇于迎接挑战,我国塑料产业由大变强就不会仅仅是梦想。